【校友致谢】践行初心,筑梦未来: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助力青年人才成长


发布时间:2024-12-23

我叫赵坤剑,一名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蒙古族青年。几年前,我有幸成为国家“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”的受益者,得以走出草原,走进高等学府的殿堂。从本科到硕士、再到博士,“少干计划”如同一盏明灯,指引着我不断前行,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回馈社会、服务民族的信念。“少干计划”是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、加快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而专门设立的一项专项支持政策。它不仅提供了升学机会,更搭建了通往学术、实践与理想的桥梁。我是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,也是忠实的践行者。


民族大学出发:理想种子悄然生根

2015年,我怀揣着对社会问题的朴素关心,从内蒙古包头来到中南民族大学,选择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。在这座充满多元文化氛围的校园里,我逐渐建立起对对社会治理与民族事务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大学期间,我曾随方堃老师前往湖北襄阳民族宗教事务局,实地调研城市多民族社区的运行机制。与此同时,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获评“优秀项目奖”,发表1篇期刊论文。期间,我还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调研,所在团队被评为湖北省“三下乡”优秀团队,并参与国家民委课题研究,承担部分撰写任务。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扎实的调研能力与项目执行力,也让我在青年阶段就深切体会到,将学术关怀落在民族大地上的责任与意义。


师者如灯,点亮学术方向

2020年,我有幸通过“少干计划”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,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导师朱苏丽老师。她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精准而深刻的指导,更在生活中以无私的态度给予我极大的支持。硕士期间,我参与了朱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前往湖北、陕西等地的企业调研,深入了解企业组织行为与创新机制。她常常提醒我们,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,这些话已经深深影响了我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,也让我明白,做一个好学者,首先要做一个踏实、稳重、有责任感的人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“少干计划”,我不会有这样系统地接受高质量研究训练的机会。如果没有朱老师的教导,我也不会在三年内成长为一个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研究生。这段经历,是我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。


走进央企:实践中的磨砺与蜕变

2023年硕士毕业后,我进入中铁建设集团,短暂地走上了工作岗位。这段时间的工程财务实践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“数据背后的人与制度”,也让我更加确信,自己仍然渴望更深入地探索理论世界。尽管工作节奏紧凑,我依然没有放弃科研,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并发表了1篇中文论文和4SCI论文。科研对我而言,不只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,更像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方式。


重返校园:再次出发,奔赴更远的梦想

2024年,我再次通过“少干计划”,成功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,成攻读博士学位,师从李四海教授。在工作岗位积累了实践经验后重返校园,对我而言,是一次沉淀后的再出发,也是对学术初心的回归。李老师严谨治学、胸怀宽广,能在他的指导下深耕研究,我感到无比幸运和珍惜。我也很珍惜少干计划给予的机会,也将以更加坚定的态度,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,希望未来能将所学真正服务于民族地区和国家发展需要。


感谢时代,更愿不负时代

回望求学之路,“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”不仅为我打开了通向知识与梦想的大门,更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青年成长的殷切期望。自本科至博士阶段,该计划始终伴我成长,赋予我前行的力量,也赋予我更大的责任。作为受益者,我深知科研的价值不在象牙塔中孤立生长,而在于回应时代需求、服务国家发展。未来,我将继续扎根民族大地,立足学术前沿,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,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关怀,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前行,不负所学,不负所托。

附件下载: